Inode与文件系统

Inode是什么,它与硬盘的联系。

是一种数据结构

文件储存在硬盘上,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”扇区”(Sector)。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(0.5KB)。

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,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,这样效率太低,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,即一次性读取一个”块”(block)。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”块”,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。”块”的大小,最常见的是4KB,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。

文件数据都储存在”块”中,那么很显然,我们还必须找一个地方用来储存文件的元数据,比如文件的创建者、文件的创建日期、文件的大小,文件的用户ID,文件的组ID,硬链接数。这种储存文件元数据的区域就叫做inode,中文译名为”索引节点”。

用stat命令,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:

stat helloword

文件系统的理解

负责把用户的文件存到磁盘硬件中,因为即使计算机断电了,磁盘里的数据并不会丢失

主要特点:

Linux 最经典的一句话是:「一切皆文件」,不仅普通的文件和目录,就连块设备、管道、socket 等,也都是统一交给文件系统管理的。

Linux 文件系统会为每个文件分配两个数据结构:索引节点(*index node*)和目录项(*directory entry*),它们主要用来记录文件的元信息和目录层次结构。

  • 索引节点,也就是 *inode*,用来记录文件的元信息,比如inode 编号、文件大小、访问权限、创建时间、修改时间、数据在磁盘的位置等等。索引节点是文件的唯一标识,它们之间一一对应,也同样都会被存储在硬盘中,所以索引节点同样占用磁盘空间
  • 目录项,也就是 *dentry*,用来记录文件的名字、索引节点指针以及与其他目录项的层级关联关系。多个目录项关联起来,就会形成目录结构,但它与索引节点不同的是,目录项是由内核维护的一个数据结构,不存放于磁盘,而是缓存在内存

次要特点:

  1. 允许众多不同类型文件系统共存,并支持跨文件系统的操作。这使得Linux能够支持多种存储设备和文件系统类型,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兼容性。如ext2,ext3,ext4,JFS2,XFS
  2. 访问权限控制
  3. 树形结构

常用文件命令

移动⽂件的命令

[root@localhost ~]# mv file1 /home/dir3
# 将file1移动到/home/dir3
[root@localhost ~]# mv file2 /home/dir3/file20
# 将file2移动到/home/dir3,并且改名file20
[root@localhost ~]# mv file4 file5
# 将file4改名为file5

复制命令

  • -r:递归持续复制,用於目录的复制行为;(常用)
  • -v:显示复制的详细过程
  • -i:若目标档(destination)已经存在时,在覆盖时会先询问动作的进行(常用)
cp -v install.log /home/dir1
cp -v install.log /home/dir1/abc.txt
cp -rv /etc /home/dir1
cp -rv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ns33 /etc/passwd /etc/hostname /home/dir2
cp -rv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ns33 /etc/passwd /etc/hostname
cp -rv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ns33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ns33.bak
cp -rv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{ifcfg-ens33,ifcfg-ens33.bak}
cp -rv /etc/sysconfig/network-scripts/ifcfg-ens33{,-old}

修改⽂件权限

拥有者,属组的修改
chown [选项]... [所有者][:[组]] 文件...
chown user01:it file.txt
chown -R user01:it dir/*
使用权限的修改
读 + 写 + 执行rwx111(二进制)拥有者、属组、其他人
chmod a-w /home/user1/file 
chmod 777 /guixiang/file
chmod 774 /guixiang/file

树状文件

[root@localhost ~]# tree -L 1 /
/
├── bin -> usr/bin    			(软链接)(二进制文件,用于系统管理和维护)
├── boot						(Linux系统启动文件)
├── dev							(内核中设备驱动程序的接口)
├── etc							(系统配置文件)
├── home						(存储个人文件)
├── lib -> usr/lib				(存储32位共享库文件,运行程序所需)
├── lib64 -> usr/lib64			(存储64位共享库文件,运行程序所需)
├── media   					(挂载)
├── mnt							(挂载)
├── opt							(挂载)
├── proc						(虚拟文件系统,提供了内核和进程信息的接口)
├── root						(超级用户的主目录)
├── run							(存储系统自上次启动以来创建的信息,这些信息在重新启动后会被删除)
├── sbin -> usr/sbin			(软链接)(二进制文件,用于系统管理和维护)
├── srv							(挂载)
├── sys							(虚拟文件系统,允许用户程序与内核进行交互)
├── tmp							(存储临时文件,重启后,文件通常会被删除)
├── usr							(包含了大多数用户级程序、库文件、文档和源代码)
└── var							(存储经常变化的文件,如日志文件、数据库)

官方文档:

  • /bin: bin 是 Binaries (二进制文件) 的缩写, 这个目录存放着最经常使用的命令。
  • /boot: 这里存放的是启动 Linux 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,包括一些连接文件以及镜像文件。
  • /dev : dev 是 Device(设备) 的缩写, 该目录下存放的是 Linux 的外部设备,在 Linux 中访问设备的方式和访问文件的方式是相同的。
  • /etc: etc 是 Etcetera(等等) 的缩写,这个目录用来存放所有的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。
  • /home: 用户的主目录,在 Linux 中,每个用户都有一个自己的目录,一般该目录名是以用户的账号命名的,如上图中的 alice、bob 和 eve。
  • /lib: lib 是 Library(库) 的缩写这个目录里存放着系统最基本的动态连接共享库,其作用类似于 Windows 里的 DLL 文件。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用到这些共享库。
  • /lost+found: 这个目录一般情况下是空的,当系统非法关机后,这里就存放了一些文件。
  • /media: linux 系统会自动识别一些设备,例如U盘、光驱等等,当识别后,Linux 会把识别的设备挂载到这个目录下。
  • /mnt: 系统提供该目录是为了让用户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的,我们可以将光驱挂载在 /mnt/ 上,然后进入该目录就可以查看光驱里的内容了。
  • /opt: opt 是 optional(可选) 的缩写,这是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摆放的目录。比如你安装一个ORACLE数据库则就可以放到这个目录下。默认是空的。
  • /proc: proc 是 Processes(进程) 的缩写,/proc 是一种伪文件系统(也即虚拟文件系统),存储的是当前内核运行状态的一系列特殊文件,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的目录,它是系统内存的映射,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。 这个目录的内容不在硬盘上而是在内存里,我们也可以直接修改里面的某些文件,比如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来屏蔽主机的ping命令,使别人无法ping你的机器:echo 1 > /proc/sys/net/ipv4/icmp_echo_ignore_all
  • /root: 该目录为系统管理员,也称作超级权限者的用户主目录。
  • /sbin: s 就是 Super User 的意思,是 Superuser Binaries (超级用户的二进制文件) 的缩写,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。
  • /selinux: 这个目录是 Redhat/CentOS 所特有的目录,Selinux 是一个安全机制,类似于 windows 的防火墙,但是这套机制比较复杂,这个目录就是存放selinux相关的文件的。
  • /srv: 该目录存放一些服务启动之后需要提取的数据。
  • /sys:这是 Linux2.6 内核的一个很大的变化。该目录下安装了 2.6 内核中新出现的一个文件系统 sysfs 。sysfs 文件系统集成了下面3种文件系统的信息:针对进程信息的 proc 文件系统、针对设备的 devfs 文件系统以及针对伪终端的 devpts 文件系统。该文件系统是内核设备树的一个直观反映。当一个内核对象被创建的时候,对应的文件和目录也在内核对象子系统中被创建。
  • /tmp: tmp 是 temporary(临时) 的缩写这个目录是用来存放一些临时文件的。
  • /usr: usr 是 unix shared resources(共享资源) 的缩写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,用户的很多应用程序和文件都放在这个目录下,类似于 windows 下的 program files 目录。
  • /usr/bin: 系统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。
  • /usr/sbin: 超级用户使用的比较高级的管理程序和系统守护程序。
  • /usr/src: 内核源代码默认的放置目录。
  • /var: var 是 variable(变量) 的缩写,这个目录中存放着在不断扩充着的东西,我们习惯将那些经常被修改的目录放在这个目录下。包括各种日志文件。
  • /run: 是一个临时文件系统,存储系统启动以来的信息。当系统重启时,这个目录下的文件应该被删掉或清除。如果你的系统上有 /var/run 目录,应该让它指向 run。

在 Linux 系统中,有几个目录是比较重要的,平时需要注意不要误删除或者随意更改内部文件。

/etc: 上边也提到了,这个是系统中的配置文件,如果你更改了该目录下的某个文件可能会导致系统不能启动。

/bin, /sbin, /usr/bin, /usr/sbin: 这是系统预设的执行文件的放置目录,比如 ls 就是在 /bin/ls 目录下的。

值得提出的是 /bin/usr/bin 是给系统用户使用的指令(除 root 外的通用用户),而/sbin, /usr/sbin 则是给 root 使用的指令。

/var: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,系统上跑了很多程序,那么每个程序都会有相应的日志产生,而这些日志就被记录到这个目录下,具体在 /var/log 目录下,另外 mail 的预设放置也是在这里。

暂无评论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
				
|´・ω・)ノ
ヾ(≧∇≦*)ゝ
(☆ω☆)
(╯‵□′)╯︵┴─┴
 ̄﹃ ̄
(/ω\)
∠( ᐛ 」∠)_
(๑•̀ㅁ•́ฅ)
→_→
୧(๑•̀⌄•́๑)૭
٩(ˊᗜˋ*)و
(ノ°ο°)ノ
(´இ皿இ`)
⌇●﹏●⌇
(ฅ´ω`ฅ)
(╯°A°)╯︵○○○
φ( ̄∇ ̄o)
ヾ(´・ ・`。)ノ"
( ง ᵒ̌皿ᵒ̌)ง⁼³₌₃
(ó﹏ò。)
Σ(っ °Д °;)っ
( ,,´・ω・)ノ"(´っω・`。)
╮(╯▽╰)╭
o(*////▽////*)q
>﹏<
( ๑´•ω•) "(ㆆᴗㆆ)
😂
😀
😅
😊
🙂
🙃
😌
😍
😘
😜
😝
😏
😒
🙄
😳
😡
😔
😫
😱
😭
💩
👻
🙌
🖕
👍
👫
👬
👭
🌚
🌝
🙈
💊
😶
🙏
🍦
🍉
😣
Source: github.com/k4yt3x/flowerhd
颜文字
Emoji
小恐龙
花!
上一篇
下一篇